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 】 发布时间:2014-11-28
据报道,由众多园林绿化专家参与编制的《北京市古树名木评价标准》于近日出台,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对古树名木进行评价的地方标准,标准规定北京市区和郊区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名木,100年至299年的为二级古树名木。与此同时,北京市还投入专项经费,计划于明年对重点古树进行树碑立传工作,并将其分出健康、轻病、中等、重病及病危5个等级,定期"体检",确定病因,组织抢救,同时做好日常保健康复工作。
北京用文化视角去看待古树名木的保护,是很有眼光的,通过"文化抢救"和健康普查"双管齐下"对珍贵古树实施大力度保护,这对于有效防止古树资源的损失大有裨益。
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,据林业专家调查,京城"土生土长"着许多古树名木,有些已经上千"岁",但大都"老弱病残",有的濒于死亡。其实全国许多城市的古树状况与北京相似,大都健康不佳。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环境变差,古树名木承受着气候恶化、环境污染以及病虫害的侵蚀,不堪重负,加速衰老。更重要的是源于保护乏力,随着城市建设、经济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,大树让楼、大树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,人为擅自砍伐、移植、破坏古树名木现象频频发生。一些地方把古树名木简单地看作是一棵树,尚无从历史、文物、文化角度审视保护古树名木的深层次意义。
古树名木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沧桑,可称是一个城市绿色"领头羊",古树枝繁叶茂,长盛不衰,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佳境。建设生态文明,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就是要为古树名木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,让它获得充足的阳光、水分、土壤和肥力。茂盛的古树名木还是一种绿化文化,为灿烂的城市文化增光添彩。一座城市如果缺少绿化文化,无疑是不完美的。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城市文化。
古树名木不仅具有绿化价值,而且是有生命力的"绿色古董",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,失而不可复得,从某种意义上讲,古树被毁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缺失。因此,保护古树名木不单单是出于生态环境的需要,更是对泱泱大国古老文明的保护。同时,古树对研究千百年来的气候、水土、空气等自然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,是十分珍贵的"绿色文物",理应像保护出土文物一样保护古树。
笔者以为,北京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,保护古树名木需要双管齐下,一是加大资金投入,改善古树的生存条件和环境,比如,采取设立围栏、建立生态圈等方式来防止对古树的人为损坏,抓紧抢救"病危"古树名木。二是立法保护古树,对乱砍滥伐行为予以严厉制裁。